WFU

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

【親子】Less is more ! 親子溝通技巧



Photo from Pixabay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昨晚剛好門診稍空閒,我跟一個媽媽聊起她們的親子關係。

她的女兒,20歲,十分懂事,高中畢業就開始賺錢貼補家用。

但自從921地震後,她罹患焦慮症與憂鬱症,長期使用多種抗焦慮藥和安眠藥。

使得她無法工作、沒有收入,也更加深了她的不安全感。

她的女兒也是我的患者,我觀察她們倆的對話,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。

媽媽總是在女兒身旁不停碎念、叮嚀,深怕女兒說錯、犯錯。

媽媽只是一再重複,語氣急促,叮嚀中交雜著不安與不信任,同時也讓人煩躁。

女兒則是板著臉、保持沉默,似乎是覺得厭煩或是根本不想聽。

媽媽總覺得她在關心女兒,女兒覺得媽媽好煩、一直碎念。

媽媽覺得她不斷提醒、心好累,女兒覺得媽媽擔心太多、愛操煩。

總之,這就是一系列無效的溝通。


在她身上,我彷彿看到了一部分的我


有時,我們面對孩子,都覺得他只是孩子,常常一不小心就會犯錯。

我們太害怕孩子犯錯,以至於我們必須反覆叮嚀告誡,提醒孩子每個細節,好讓自己安心。

事實上,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。

不放手,你永遠無法放心!


觀念啟發


最近,因為女兒即將上幼稚園,在入學前,學校舉辦親師座談,請了羅寶鴻老師來演講。

*羅寶鴻老師專精的是蒙特梭利教學阿德勒正向教學法

演講中,老師生動的剖析了錯誤的家長心態,讓我恍然大悟。

原來,我平常自以為理性成熟的教導與提醒,在孩子的耳中只剩下一連串的碎念,再加上「好不好?」與「是不是?」

Less is more !

在教育中,當我們強塞給孩子過多的句子與叮嚀,孩子會選擇性的關上耳朵,並拒絕溝通。

孩子安靜,不代表他同意你的話。

孩子沉默,只代表他拒絕與你繼續溝通。

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,是父母!


改變需要轉念


昨晚,媽媽一個人來看病,我想起這件事,突然想跟她分享我的心得。

「我想給你一個建議。」

「邱醫師請說!」

我把我跟女兒相處的經驗跟她分享,點出我認為親子危機的關鍵點。我建議她:

一、「多觀察、多聽但少說」

畢竟孩子都已經成年了,有自己的想法,一味的碎念只會讓孩子更反感、更叛逆,更不想照媽媽說的做,因為「她長大了」。


二、「覺得重要的事,用簡短的一句話說完」

她們親子關係緊繃,原因來自「不信任」。

對孩子說話時,溫和而堅定的一句話,常勝過一大串夾雜情緒的碎念。

重點不是你講了多少,而是孩子聽進去多少。


三、「說話前先深呼吸,慢~慢~說~」

這個建議其實也是治療的一部份。

更年期或是易焦慮憂鬱的人,常常會有胸悶、呼吸不順、心悸、頭暈等問題,這時候如果再加上不停碎念,「氣」豈不是更加不足!

所以記得,慢~慢~說~


醫病要醫心


我在對她說這些話的時候,語氣十分和緩但堅定,就像在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一樣。

當你明白問題出在哪裡,你必須點出問題,並讓對方聽得進去,否則只是另一段無效的溝通。

她聽完後,覺得很開心。

因為憂鬱症、更年期加上親子溝通不良,讓她的情緒一直處於焦慮、憂心、低落的惡性循環。

她從來沒有嘗試改變,也不知道如何改變,更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。

「謝謝邱醫師,你的建議很棒,我會回去試試看。」

她嘴角揚起,彷彿找到一道希望的光。

-------
親子溝通是我們終其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。

Less is more! 大家可以嘗試看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