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

【睡眠】吃安眠藥還是睡不著?〈中醫對入睡困難的看法〉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昨晚,一個很久沒出現的女性患者,垮著一張臉走進診間。

她長期受到脹氣、便祕以及失眠困擾,中西醫也一家換過一家,症狀始終反覆。

這回,她回到高雄娘家住了二個月,睡不著的老問題持續困擾,讓她痛不欲生。所以,她換了一個精神科醫師,又把安眠藥劑量加重了。

我:「你現在安眠藥吃幾顆?」

她:「本來是三顆,後來沒效!現在加到五顆,我覺得效果也還好而已。」

我查了一下雲端藥歷,她同時並用多種抗焦慮藥抗癲癇藥,其中還有一顆是俗稱強姦藥丸的 FM2 ( Flunitrazepam ),是一種強力安眠藥。

我:「你覺得這些安眠藥吃起來還好而已?不會睡到不省人事嗎?」我很訝異。

她:「真的還好啊!有時候還要喝點酒才能睡著。」

我:「你覺得吃這麼多安眠藥好嗎?有比較好睡嗎?」

她:「沒辦法啊!你知道睡不著有多痛苦嗎?比死還痛苦耶!」

這種感覺,我相信。

一個人無法入睡的人,身體的各器官與代謝循環都會紊亂,長期下來會使人焦慮、憂鬱,甚至會有輕生的念頭。

所以,我非常能理解他們的感受。




我常把入睡比喻成像是鑰匙開門的過程。

白天屬陽,夜晚屬陰。

從清醒到入睡這個過程正是由陽入陰的階段。

到了夜晚,人的陽氣就會從外入內,回歸到五臟六腑休息,就好像你工作了一天非常疲累,到了夜晚就要回家休息一樣。

但是...人生最崩潰的不是加班晚回家,最崩潰的是回到家門口發現鑰匙帶錯,進不了門。

失眠就像帶錯鑰匙一樣,到了家門口卻進不了門,這是天大的悲劇!

中醫稱這種情況為「陽不入陰」或是「陰陽失交」型的失眠。


中醫古書上怎麼說?


首先,我們來看看中醫聖經《黃帝內經》怎麼描述睡眠的。

《靈樞‧口問篇》:「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」
白話:越到夜晚,人體陽氣越弱。等到陽氣窮盡,陰氣盛大時,眼皮就沉重想睡了。相反的,陰氣窮盡,陽氣漸盛時,就是眼皮睜開、睡醒的時候。

你可以把鑰匙想成鑰匙孔想成是

為什麼鑰匙插不進鑰匙孔呢?(笨蛋,帶錯鑰匙了嘛!)

這種情況在中醫專業術語就叫「陽不入陰」。

陽不入陰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入睡困難

通常入睡時間拉長到30分鐘以上就可以稱為入睡困難。


中醫幫你找出失眠原因


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:

  1. 白天(睡前)過度開心興奮
  2. 烤辣炸刺激物、咖啡因攝取過量
  3. 思慮過度,腦袋動不停
  4. 壓力太大,無法放鬆
  5. 容易脹氣,排便不順
  6. 更年期、荷爾蒙失調

以上因素,會因為體內的陽(火)氣過度旺盛或氣機失調,在夜晚該睡覺的時候,無法進入到陰的狀態。




中醫治療通常有兩種方向:降火或滋陰。

把陽削弱一點,或是把陰補強一點,都可以改善入睡困難的症狀。

當然,治療期間必須遵從醫囑,不該吃的不要碰,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,並按時服藥,才能讓治療事半功倍。


中醫治失眠是不是都很慢?


這個問題是很多人的疑問。

答案是:看情況!

如果平常沒有入睡困難,最近才突然睡不著,這種的中醫治療效果很好,服藥後很快就能安然入睡。

但如果像上面那個患者,她同時並用多種安眠藥,長時間都需依賴安眠藥才能入睡的,這種治療起來當然相對費時,而且有安眠藥戒斷現象,必須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戒掉安眠藥。

所以,病有深淺,中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,所以如果有入睡困難的問題,趕緊請教你信任的中醫師吧!


門診時間



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

【蕁麻疹】慢性蕁麻疹進行中醫治療前的功課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▌怎樣算「慢性」蕁麻疹?


現代醫學上的定義是:蕁麻疹發作超過六周尚未痊癒,就可稱為慢性蕁麻疹。


▌慢性蕁麻疹有什麼發作規律?


臨床上,大部分的慢性蕁麻疹好發於夜間,尤其是睡覺前到半夜這段時間。

當然也有少部分的患者是整天不定時發作,或是發作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的。

發作型態一開始可能是小範圍的紅癢斑塊,就像蚊子叮或是被蟲咬到一樣。然後慢慢擴大,越抓越紅癢,嚴重的話可擴及到全身。

發作的患處通常會在數小時到數天內慢慢減輕消退,然後恢復皮膚原狀,但是若有抓破則可能進一步變成濕疹樣的病灶,這些傷口如果合併感染,也可能變得紅腫或是有組織液滲出。


▌為什麼慢性蕁麻疹特別難治?


急性蕁麻疹發病時間較短、病因比較容易找出,所以相對容易治療,以中醫治療通常數天到一周內就可以得到控制。

假如是常見的食物過敏,吃進過敏原後數小時就會發作,所以比較好釐清過敏原是什麼。

慢性蕁麻疹就沒這麼簡單了。

發病時間已久,誘發蕁麻疹的致病原因較複雜,再加上患者本身體質有虛有實、血瘀或是夾寒夾熱,還有飲食習慣、作息時間、工作環境、心理壓力...等五花八門的因素,導致久病不癒,都會讓患者身心靈備受煎熬。


▌我想用中醫治療蕁麻疹,需要提供什麼資訊給醫師


我的門診中很多患者都是吃西藥吃到很厭世,想徹底擺脫西藥和蕁麻疹的糾纏,才尋求中醫協助的。

但是蠻多人不清楚中醫怎麼問診?如何診斷?如何決定治療方向?

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文來說明一下,如果想求助中醫治療的朋友,麻煩詳細記錄一下以下的重點。

  • 發病時間:已發作3個月、6個月或是一年,甚至數年
  • 病程連續性:是斷斷續續發作,還是持續發作到現在
  • 有無特定發作時間:比如經常在晚上9點發作
  • 發作後持續時間:比如2小時就會消退,或者24小時才會消退
  • 睡眠狀況:睡眠時間幾點到幾點?會不會有失眠、睡眠中斷、睡眠品質不良的情況?有無服用安眠藥?
  • 腸胃狀況:會不會經常腹瀉?便秘?腹痛?脹氣?胃食道逆流?
  • 飲食情況:平常喜歡吃辣嗎?有喝酒嗎?喜歡吃甜食嗎?三餐有定時嗎?
  • 排便情況:大便幾天大一次?大便有成形嗎?大便質地軟還是硬?


▌為什麼中醫要問這麼多?不是把脈開藥就好了嗎?


因為治療模式不同,需要的資訊就不一樣。

西醫認為蕁麻疹就是皮膚的過敏反應釋放出組織胺 (histamine),造成皮膚紅腫熱搔癢,所以就給予抗組織胺 (anti-histamine)去中和掉組織胺 (histamine),進而達到止癢的效果。

不過,通常藥效一過,症狀就又全部跑出來了,所以變成一個慢性的問題。

中醫認為人的身體之所以不斷發蕁麻疹,是因為體質出了狀況,有虛、實、寒、熱、瘀、濕...等等各種偏差的體質,造成身體對外界的刺激過度敏感,免疫反應太容易被激化,造成反覆不癒的慢性蕁麻疹。

因此,我會從生活、飲食、作息、體質各個面向去切入,找出最關鍵的原因再對證用藥,這樣治療才能事半功倍。

但是,必須提醒大家: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,體質也不是一天生成的。

如果你希望吃一兩周的科學中藥,就完全擺脫蕁麻疹的糾纏,那是不可能的。

有意尋求中醫治療的朋友,建議你耐心的調理三至六個月,慢慢改變體質、飲食與生活作息,讓身體恢復平衡,才能真正告別慢性蕁麻疹。

祝福深受慢性蕁麻疹困擾的大家,都能找到知己良醫,早日告別搔癢,恢復健康。











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【婦科】熟女在乎的關鍵字—《更年期Q&A》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◎本文同意刊登於 ETtoday健康雲/2018.11.01


醫生,我是不是快要更年期了?


「我上個月月經沒來,是不是快要更年期了?」

「我每個月月經都提早來,是不是快要更年期了?」

「我月經的量都越來越少,是不是快要更年期了?」

很多女性到了40多歲,都會比年輕時更在意月經有沒有準時來,扣除害怕懷孕的那一部分,許多都是擔心自己提早進入更年期。

更年期的到來,讓許多人焦慮,害怕從停經的那天起,自己就會因為沒有月經、雌激素下降,變得不再像個女人。

女性除了生理的障礙以外,更常出現的是心理、情緒上的障礙。

因此,針對更年恐懼的婦女朋友,為大家做了一個Q&A懶人包,請慢用。


Q:什麼是更年期?



女性一生中雌激素的濃度在停經後漸漸下降。
Photo from: Figure 81–10, P.1022, Guyton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,11th Edition


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,婦女大約在45到52歲這段期間,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

造成月經經期從開始不規則、月經量一下多、一下少,最後一年內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

這段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,就是所謂的更年期。

更年期是一個自然過程,它不是疾病,多數人都會順利渡過

但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不足,約有三成左右婦女會產生一些更年期不適的身心症狀。〔註1〕


Q:更年期會有什麼症狀?


更年期症狀在中醫稱為絕經前後諸症

值得強調的是:更年期症狀不一定在停經後才會出現,通常在停經前幾年就會陸續出現,所以經常被忽略。

常見的症狀包含:

生理方面出現「發熱、潮紅、盜汗、虛弱、暈眩、胸悶、心悸、陰道乾澀、性交疼痛、頻尿、尿失禁及骨質流失」等症狀。〔註1〕

心理方面出現「焦慮、煩躁、失眠、恐慌、心情低落及記憶力衰退」等現象。〔註1〕




在臨床上我發現到,由於更年期雌激素下降,身體代謝率與循環下降,許多女性會出現莫名痠痛、腰膝痠軟、慢性疲勞等症狀,中醫多歸類於脾腎陽虛腎陰陽兩虛

部分由於情緒不穩定,也常見易怒、多思多疑等症狀,這在中醫多歸類於肝氣鬱結心神不寧,也請老公和家人多多諒解了。


Q:什麼是潮熱?


潮熱,或稱為熱潮紅 ( Hot flashes )。

形容突然一股熱從體內湧升至脖子和臉部的現象,如同潮水一般起伏有定時,有時會伴隨汗出或心悸。

「潮熱有作有止,若潮水之來,不失其時」《雜病證治準繩‧寒熱門》

當潮熱發生在夜間睡眠時,伴隨大量汗液出現,就稱為盜汗 ( Night sweats )。

這種症狀在夏天氣候炎熱時,尤其不舒服,女性會因為天熱加上潮熱,而更加煩躁不安。

潮熱並不是更年期的特有症狀

某些接受化療或是卵巢手術後的患者,也會因雌激素下降而出現這種症狀。〔註2〕


Q:潮熱、盜汗有辦法治療嗎?


西醫主要治療就是補充雌激素,可明顯改善潮熱、盜汗等更年期的不適。

但是,2002年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報告證實,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以後,心臟血管疾病、肺部血栓的機率會增加。〔註3〕

所以千萬不能擅自服藥,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以後使用,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。




中醫治療潮熱症狀還是要回到尋求問題的根本、辨證用藥。

體質因人而異,用藥也因人而異。

內經中有記載,女性在49歲前後就會因為生殖功能衰退,而無法生育。〔註4〕

在這個過程中,最常見的就是陰虛陽亢型的潮熱盜汗。

陰虛陽亢就是指女性接近更年期時,體內的精血、津液虧虛,導致陰陽平衡失調,而產生發熱的現象。

中醫用藥治療上就會朝滋陰潛陽的方向去處理。

中醫治療潮熱盜汗這部分,我認為療效不亞於雌激素,通常一到兩周內症狀就會緩解很多。


Q:莫名生氣、憂鬱、焦慮、失眠,有辦法治療嗎?


「醫生,我最近都會莫名其妙情緒很低落,眼淚很容易就會自己掉下來,不知道為什麼?」

西醫處理嚴重的更年期失眠、焦慮,有時會合併給予抗焦慮藥物 ( Antidepressants / SSRI )。

中醫把這類症狀稱為婦人臟躁

婦人臟躁是指婦女情緒莫名憂鬱、煩躁不安、無故悲泣、喜怒無常的情志疾病。〔註5〕




若起因為肝氣不舒,會兼有胸悶不舒,喜嘆氣,心煩不寧,兩脇脹痛,脈弦等症狀。

若起因為陰虛陽亢,會兼有午後面部烘熱,頭暈目眩,口燥咽乾,脈細數等症狀。〔註6〕

辨證後給予疏肝理氣、滋陰潛陽的藥物,多數患者回饋療效很不錯。

如果您剛好是45-55歲女性,月經不規則,兼有潮熱、失眠、盜汗等更年期症狀

請優先考慮自己是否進入更年期,趕緊找您信任的中醫師治療吧!


Q:多喝豆漿可以緩解更年期症狀嗎?


黃豆製品中含有大豆異黃酮,近年來廣泛的被認為可以減少更年期症狀。

會有這類的說法是因為,大豆異黃酮在結構上與雌激素類似,也被稱為植物性雌激素。

由於大豆異黃酮能與雌激素受體結合,因此被認為會影響體內荷爾蒙作用。




但實證醫學網站 UpToDate 表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補充大豆異黃酮有降低血脂肪、增加心血管的健康、改善更年期症狀、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的功效。

對素食者來說,黃豆及黃豆製品是很重要的蛋白質來源。

而且黃豆的飽和脂肪酸較少、不飽和脂肪酸較多且有豐富的纖維,仍建議可以多多攝取。〔註7〕


參考資料
〔註2〕What Are Hot Flashes? What Can You Do About Them?
〔註3〕臺大醫院北護分院-衛教資訊-更年期相關問題
〔註4〕「七七,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」《內經‧素問上古天真論》
〔註5〕「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...」《金匱要略》
〔註6〕醫砭: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/婦人臟躁
〔註7〕喝豆漿減肥導致雌激素過剩下半身肥胖?問題醫藥新聞完整破解


門診時間

其他文章點這裡



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

【腸胃】當人生只剩下浣腸—《習慣性便祕與通便藥依賴》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便秘用浣腸最快!


有多少人便秘,第一個想到的是浣腸?

用浣腸劑幫助排便,究竟有多快?

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一部影片,是一個日本網紅正妹亞明(やみん)自拍的「浣腸」實驗影片。

她實驗的結果是:念不到一分鐘的文章,就忍不住便意了!

的確,偶爾使用浣腸劑,確實可以快速排便。

但是,為什麼有很多人長期使用後,就會變成有依賴性呢?

讓邱醫師告訴你~


常見的通便藥物有哪些?



圖片來源:食用玩家-食藥署

如上圖所示,在西藥房或診所可以拿到的通便藥約可分為三大類。

大腸內容物增大劑康賜爾散劑安平治粉

這種藥物主要是用乾燥後的纖維顆粒製成,吸收水分後在腸道內體積會膨脹,增加糞便體積,刺激腸道的蠕動,使大便容易排出腸道。

但是效果較慢,約需12 ∼ 24 小時才會排便,較適合輕微、非急性的便秘使用。

刺激性緩瀉劑必舒樂樂可舒樂下錠

這類藥物能刺激腸壁肌肉神經叢與腸道黏膜,改變腸道中水分與電解質,使大便軟化,同時促進腸蠕動以推進糞便。

且價格低廉、作用快,服用後約8小時就有作用,在藥房最常見。

建議在其他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,或者需要快速緩解症狀時才考慮使用。

這類屬於刺激性瀉劑,效果強,易有絞痛感,睡前使用效果較佳。

但不可連續使用超過一星期,以免引發腹部不適與腹瀉。

高滲透壓瀉劑浣腸液

利用生理食鹽水、甘油的高滲透壓特性,增加電解質與水分,直接刺激直腸與大腸快速排便。

添加甘油的浣腸液比只有生理食鹽水的效果強,但更容易造成依賴。

---------

第二三類通便藥都是利用強烈刺激腸壁的作用,讓大便排出。

看似效果很好,臨床上患者長期使用,腸道容易產生依賴性。

有吃有上,沒吃就腸子就一動也不動,完全沒有便意,這讓許多人相當困擾。


中醫治療習慣性便秘,可以嗎?


這答案是肯定的。

大便秘結,在中醫古典醫籍中名稱繁多,

《傷寒論》中稱「大便難」、「脾約」、「不大便」、「不更衣」、「陽結」、「陰結」。

金元時代又有「虛秘」、「風秘」、「氣秘」、「熱秘」、「寒秘」、「氣秘」、「濕秘」、「熱燥」、「風燥」之分。

中醫針對不同的便秘類型,分別從腸胃實熱、肝脾氣滯、氣虛陽虛、血虛陰虧等等方向著手,推陳致新,逐步重建腸胃蠕動的節律。

就像喚醒停工許久的生產線一般,一旦腸胃生產線恢復運作,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能夠按時消化吸收,大便自然能夠按時排放。


中藥軟便藥很溫和吧?


如果你覺得中藥軟便藥很溫和、速度很慢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!

曾經有患者跟我說:「醫生,我的便秘真的很嚴重,你藥開強一點沒關係,越強越好!」

結果,服藥才一天(三包),當天晚上就拉了4次,再也不敢小看中藥。

其實,要讓你排空宿便很簡單,大黃劑〔註〕重用就好了!保證有效!

把中藥當瀉藥吃,絕對是可以排便的,只是...這樣叫做治療嗎?

我曾經看過有人一天吃12g以上的大黃劑,讓我驚呆了!

這樣的劑量,他連續吃了3年以上了,腸子完全不會絞痛,但是他只要不吃就不能排便。

因為,他的腸子已經對中藥產生依賴性。

所以,想要改善習慣性便秘,請尋求中醫師診斷後處方用藥,不要自行購買成藥來吃。

中藥軟便藥使用不當,還是會有依賴性,這個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。

〔註〕「大黃劑」泛指含有大劑量大黃的方劑(如:調味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桃核承氣湯等),屬於中藥藥性強烈的瀉下劑。


我想吃中藥,但是不想要一直依賴藥物排便


我的看法是這樣的:用藥劑量拿捏好,藥就會越吃越少!

只要辨證準確,用藥劑量只要拿捏得好,其實服用中藥是沒有依賴性的問題的。

最怕的是患者一味要求醫師要開最強最有效的藥,反而欲速則不達。

當治療到達穩定期,每天都有排便,就可以視狀況減藥、甚至停藥了。

並不是中藥比較不傷身,就可以無止境地一直吃下去。

這樣跟吃西藥或是用浣腸有什麼差別?你說是吧?


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

【案例】困擾四十年的富貴手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某個星期六早晨,一個婦人好奇的走進診所,小聲問小姐:「你們中醫有在看皮膚病嗎?」

中醫當然有看皮膚病! ( 我在診間聽到之後,心裡冒出的OS )

之後,婦人掛了號,走進診間,伸出她粗糙的雙手,半信半疑地問我:「醫師你好,我這雙手皮膚病已經四十年了,它讓我不敢碰水,一碰到水就好像刀在割,好痛好痛!」

「我之前都看西醫,類固醇擦了改善,不擦又復發。」

「我從來沒有看過中醫,我不知道中醫也可以治療皮膚病,這雙手還有救嗎?」


中醫當然能治皮膚病,尤其是慢性頑固的皮膚病!


把了脈,開完藥,我照例詳細的從皮膚的清潔、保護、到日常生活的飲食與注意事項一一叮嚀。

「等等!醫生你有沒有紙筆,我記一下,一下子這麼多東西我會忘記。」

我遞給了紙筆,她很認真的把我說的重點一一記錄在紙上。

我第一次遇到這麼認真聽衛教的患者,這類的患者很遵從醫囑,通常療效都不錯。

最後我說:「慢性的皮膚病我遇過很多,妳要有信心,一定會好起來。」

她聽完之後,點頭稱謝,她保證回家一定按時吃藥,照我說的做。

------

一星期後的禮拜六,九點一踏入診所,她笑咪咪地跟我說:「邱醫師早!」醫者的第六感告訴我,療效應該不差。

她走進診間,開心的伸出她的雙手,手上的裂痕已經痊癒九成以上。




她充滿信心,拿出她的筆記,跟我陳述上週的衛教中,她有哪些做到,哪些做得不好。

「我之前從來都不知道中醫可以治療皮膚病,原來,中醫治療皮膚問題效果這麼好!」




我相信,她應該很快就可以完全痊癒。

------

各位深受慢性皮膚病困擾的朋友們,你遍尋名醫偏方卻遲遲無法治癒嗎?

試試中醫吧!中醫真的可以治皮膚病,而且效果不錯哦!


本文圖片依醫療法第9、61、84、85、86、87 條,衛署醫字第0940203047號公告,衛部醫字第 1031660048 號函,衛部醫字第1051667434A號函,衛部醫字第1041668111號令,衛教宣導之用,照片經患者同意拍攝上傳做為皮膚科衛教使用。

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

【蕁麻疹】難道蕁麻疹只能一直吃藥控制嗎? 讓中醫師告訴你如何對付蕁麻疹!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我不想再吃西藥了


一天下午門診,有一個30歲左右的女孩兒來診,不明原因全身蕁麻疹搔癢,時間已經持續一個月了。

夏末的午後,外面大太陽,氣溫約有28-30度,但是她進到診所卻穿著外套和長褲,包得密不透風。

她到某醫學中心看了西醫,但醫師無法確定病因,用了抗組織胺和外用藥膏,但是效果都不明顯。

皮膚蕁麻疹發作時遍佈全身〈雙手、頭皮、雙腳、脖子...不定處發作〉,晚上特別容易發作,尤其洗完熱水澡或是悶熱時特別容易發作。

「我不想再吃西藥了,我已經吃一個月了,還是一直癢啊!」

她說她的體質很奇怪,怕風怕冷、容易手腳冰冷,遇熱又易流汗,尤其手汗特別嚴重。

她充滿疑惑:「我第一次這樣,醫院找不出原因,還幫我幫我抽血檢測過敏原,懷疑是皮膚對過敏原過敏。」


避免過敏原接觸


對於這種不明原因的皮膚癢,找出過敏原的確是很重要的。

我都會特別叮嚀患者:注意每次蕁麻疹發作前你碰了什麼?吃了什麼?做了什麼?

這點非常重要,因為下次一定要避開這些東西,它們可能是你造成皮膚癢的導火線。


我的皮膚好癢好癢,是蕁麻疹嗎?


蕁麻疹以搔癢性風團,突然發生,迅速消退,不留任何痕跡為特徵。

常分為急性、慢性兩類。急性者,驟發速癒;慢性者,反覆發作達數月或更久。

本病屬於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世界上人口約有20%在一生中曾患過本病。可發生在任何年齡、季節,男女皆可患病。

另有醫家稱本病為風疹塊、風搔癢疹。西醫稱為蕁麻疹 (Urticaria)。〈註1〉


突然出現、界限明顯、紅色隆起的斑塊
Photo Credit:DermaNet New Zealand, Urticaria, CC BY-NC-ND 3.0 NZ


蕁麻疹的疾病特色


  1. 突然出現的紅色斑塊,大小不等,形狀不固定,但界線清楚
  2. 發作無定處無定時,消退後不留痕跡
  3. 劇烈搔癢,抓到哪癢到哪,抓後範圍可能擴大
  4. 部分嚴重病例可有腹痛腹瀉,或氣促胸悶,呼吸困難,甚則引起窒息。
  5. 部分皮膚劃痕試驗呈陽性



有些蕁麻疹根本不是過敏原的問題


有些患者會說:「我過敏原檢測也做了,不該吃的、應該避免接觸的我也注意了,為什麼還是會發作?」

因為蕁麻疹本來就是多因子的疾病,如果真的找不到原因也不用氣餒。

根據統計,急性蕁麻疹有50%找不到原因,慢性蕁麻疹比急性期更難找到病因,目前西醫也只能給予症狀治療。〈註2〉

我認為,有部分的蕁麻疹發作,原因出在患者自身體質的偏性,根本不是過敏原的問題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

容易患蕁麻疹的族群,就算避開了過敏原〈或是根本找不到過敏原〉,還是反覆發作,他們甚至會困擾到產生失眠、焦慮、自律神經失調,甚至精神疾病。

我常比喻,這些人的皮膚就像是澳洲的森林大火,野火肆虐〈劇烈搔癢〉時,用類固醇快速消炎、抗組織胺去除搔癢,效果很好。

很快的,看似猛烈的火勢已經獲得控制,但是埋在灰燼下的問題根源〈體質偏性〉仍在,過沒多久就死灰復燃、病情復發了。

中醫治療的優勢在於:找出你的體質偏性,針對體質,去風、清熱、散寒、補正祛邪,平衡陰陽,安內攘外,改善體質後就不容易再復發。


對證下藥,療效顯著


經過診斷後,我照例完整的衛教患者注意事項,並開立一週中藥治療。

隔週回診時,她很開心的說:「皮膚搔癢減輕了五成,療效比我預期的還快,還以為中藥都要吃很久呢!」

其實,蕁麻疹治療要看發病時間長短,發病時間不長的,只要用藥對證,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效。

發病越久,病情越複雜,通常治療時間會相對拉長,需要病家給予充分信任,並與醫者互相配合才行。


參考資料
註1:節錄自《中醫外科學》p.765


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

【濕疹】慢性濕疹與乾癬,傻傻分不清楚!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小芸(化名)是一位五星級飯店的清潔工,因為工作需要,她長時間穿著雨鞋工作,右腳踝有個很困擾她的皮膚病。

「腳踝這個問題多久了?」她穿著夾腳拖鞋,我一眼就看到她的問題。

「這個已經半年以上了,都不會好!很奇怪!這個是不是叫做乾癬啊?我上網查到乾癬的圖片,有點像。」她很疑惑的說。

仔細看了一下病灶,表面有硬皮增生,顏色白且乾,邊界不清,底下有紅色的泡泡狀丘疹,還有一些抓破滲出組織液的傷痕。

「這個很癢吧?」我問。

「哦!對啊!超級癢的。尤其是晚上洗完澡,要準備睡覺的時候。」

「妳是不是喜歡洗很熱的熱水澡?」

「醫生,你怎麼知道?好厲害喔!」

「而且妳也很喜歡用沐浴球沾很多泡泡刷妳的腳踝,覺得這樣很舒服?」

「對耶!醫生你好神喔!連我喜歡用沐浴球你都知道!」

「你這個是濕疹,而且是慢性濕疹,你這樣刷更不容易好。」


不是看起來乾乾的就是乾癬


濕疹和乾癬外觀上最大的差異是:

乾癬的病灶是邊界明顯的紅色斑塊上帶有白色鱗狀皮屑。

但濕疹病灶是邊界不明確的紅白相間丘疹紅斑。

乾癬典型好發的位置包括四肢伸側、下背部、頭皮、耳朵/耳後、肚臍、股溝、指甲等。

濕疹的發作位置不定。




此外,乾癬是免疫系統疾病,常合併乾癬性關節炎。

濕疹則不會合併關節炎。


濕疹皮膚不是越乾越好


「我是不是因為長時間穿雨鞋,腳太潮濕,濕疹才不會好?」

嗯!這麼說只對一半。

濕疹是一種既怕乾、也怕濕的皮膚病。

因為表皮增厚的關係,最表層皮膚水分不易送達,通常是極乾的灰白硬殼狀皮膚,這種皮膚最容易乾癢裂,而且越乾裂越癢。

太潮濕的話,皮膚組織吸飽水分,會變得潮濕軟爛,傷口一樣不容易好。

最好的狀態是:用乳霜或乳液包覆皮膚,利用油水不互溶的特性,隔絕表皮水分散失。

所以,慢性濕疹皮膚不能太乾燥,反而應該要勤勞保濕。一天至少擦三次乳霜或是六次乳液才足夠哦!(點這裡看:保濕該用乳液或乳霜?




中醫如何看慢性濕疹?


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,中醫常以其所發部位及範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。

如泛發於全身、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;身起紅粟、搔癢出血的叫血風瘡

局限一處,發於耳邊的叫旋耳瘡;發於掌指間的叫窩瘡;發於腿足的叫濕毒瘡

發於陰囊初起叫胞漏瘡,日久稱腎囊風;嬰兒濕疹有乾斂濕斂之分。

不論所發部位在何處,總之以辯證論治為準。

慢性濕疹之所以不易痊癒,除了患者本身對於皮膚護理的觀念不正確外,通常還存在體質偏性(血虛風燥、血熱風燥、脾虛濕蘊等)。

所以,除了外用藥之外,內服藥也會一併使用,同步矯正體質偏性,濕疹才不容易再復發。


門診時間

其他文章點這裡



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

【案例】莫名其妙出現好癢的大水泡
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P女士,70多歲,虔誠的基督徒,從來沒看過中醫,也不知道中醫可以治皮膚病。

我記得初診那天,她是因為右腳踝附近嚴重的濕疹合併黴菌感染,前來求診的。

治療了幾周,右腳踝狀況漸漸穩定,但左腳踝內側卻不明原因冒出許多大水泡。

我:「你左腳踝這個水泡是最近冒出來的嗎?」

P:「上周冒出來的,去年也有一次這樣,後來它就自己消了。邱醫師,這是怎麼回事?」

我:「我認為這個是大皰性類天皰瘡。」

P:「大皰性類天皰瘡?是我的右腳感染傳到左腳的嗎?」

我:「不是。」

P:「那它是怎麼來的?」P女士十分疑惑...


什麼是大皰性類天皰瘡 ( bullous pemphigoid )?


大皰性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( Autoimmune disease ),是一種皮膚上莫名長出水泡的狀況。

註:自體免疫疾病是指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組織的情況,而不是感染。

有時候,服用某些藥物後會發生大皰性類天皰瘡。

這種情況最常見於60歲以上的成年人。


大皰性類天皰瘡有什麼症狀?


最常見的是,大皰性類天皰瘡會導致皮膚上形成大水泡large blisters )

大多數水泡發生在軀幹手臂腋窩腹股溝上,但也可能遍布全身。

水泡常常無故消失、又莫名其妙出現。

水泡破裂後,會看到一個瘡,但是這些瘡通常可以癒合而不會留下疤痕。

有些人的皮膚只有紅色凸起,沒有水泡,但是瘙癢很常見

某些患者會在口腔中產生潰瘍,這些潰瘍可能會產生難以進食的情況。


西醫如何治療?


西醫第一線治療,會建議外用高效的局部類固醇治療,例如:Clobetasol 0.05% cream。

外用類固醇藥膏或軟膏可以減少發炎和瘙癢,並防止形成新的水皰。

類固醇口服藥也可以減少水泡、發炎和搔癢。

但由於類固醇口服藥使用於老年人,可能會依個體狀況不同,產生副作用,因此務必按照處方服藥,並定期回診。

其他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 ( Immunosuppressants ),例如:Azathioprine、Mycophenolate mofetil、Methotrexate等,也可能使用。

另外,像是四環黴素類抗生素 ( 例如:tetracycline, doxycycline, minocycline ) 也常與菸鹼醯胺 ( nicotinamide、niacinamide ),合併使用治療水泡。

治療通常持續1到2年或更長時間。


潛在的致命疾病且容易被忽略


大皰性類天皰瘡的臨床病程是變動性很大。

在發病數月至數年後可能會進入緩解期,但是很容易復發

值得注意的是,這是一種潛在的致命疾病。

患有大皰性類天皰瘡的患者,一年的總死亡率估計在11%至48%之間。

大多數研究發現,與沒有得病的受試者相比,死亡率明顯增加。





中醫怎麼治療?


中醫對於類天皰瘡的治療還是要看個體的體質決定治療方針。

就拿P女士來說,她長期受到下肢體癬、類天皰瘡與反覆皮膚發炎困擾。

再加上她因為教會業務繁忙,經常台中-台北往返,又常常熬夜晚睡。

這對於濕熱體質的類天皰瘡患者來說,是很不利恢復的因素。所以睡眠充足避免過度勞累,是很重要的。

脈象上,雙側都是浮滑數的脈象,顯示體內濕熱明顯。

治療方向上,主要以清利濕熱的處方為主。

其實,類天皰瘡的水泡是容易反覆發作的,中藥的介入就是希望減少反覆發生的頻率,若再出現新的水泡,也會比較快消退。

急性期時,中藥外用藥膏也是清熱去濕很好用的武器。

因為水泡出現時,患者皮膚會異常紅癢,但是又不能抓破,會有感染的風險。

這時候,中藥外用藥膏可以適時幫助減少搔癢,並幫助水泡內的水快速消去,再配合內服藥治療,效果就很快了。

經過幾次治療後,P女士每次回診都會說:「邱醫師,謝謝你的藥,我真的覺得我好很多!」

對任何醫師來說,病人的正向鼓勵與回饋,永遠是醫師持續精進的最大動力。





參考資料:

1. UpToDate: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bullous pemphigoid
Authors: Dedee F Murrell, MD, Mae Ramirez-Quizon, MD

2. UpToDate: Patient education: Bullous pemphigoid (The Basics)


本文圖片依醫療法第9、61、84、85、86、87 條,衛署醫字第0940203047號公告,衛部醫字第 1031660048 號函,衛部醫字第1051667434A號函,衛部醫字第1041668111號令,衛教宣導之用,照片經患者同意拍攝上傳做為皮膚科衛教使用。



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

【婦科】這種痛,只有女生才懂—《經痛》
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◎本文同意刊登於東森健康雲/2018.11.19


記得國高中上體育課的時候,每次總有一兩個同學,抱著肚子躺在醫務室休息,無法上課。

調皮幼稚的男生總是揶揄:「又經痛?該不會是裝的吧?」

「不想跑步就說經痛,這理由真好!」


笨蛋!沒痛過你不會懂!


經痛是一種很主觀的感覺,每個人痛的程度也不盡相同。

有些人疼痛輕微,喝點熱飲或是稍微熱敷就會比較舒服。

有些人經痛的時候痙孿絞痛劇烈,噁心嘔吐,頭暈目眩,服止痛藥也沒用,甚至痛到昏厥。

真的不是裝出來的啦!


為什麼會經痛?




現代醫學將經痛原因分為「原發性經痛」與「繼發性經痛」兩種:

原發性經痛 ( Primary dysmenorrhea ) 是指週期性的疼痛來自月經過程本身,而非其他明確病理性的疾病。

原發性經痛是最常見的痛經型態,好發於青春期晚期至30歲以前,約有50%的女性曾有這個症狀。

好消息是大部分的女性在懷孕後經痛會大幅緩解。

繼發性經痛 ( Secondary dysmenorrhea )周圍內臟器官病變造成,例如骨盆腔發炎、子宮內膜異位、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瘤…等,因為罹患某些特定疾病造成的經痛。

繼發性經痛的女性至成年後還常常深受經痛困擾。

但是如果找到病因,通常可以用藥物或外科手術解決。〔註1,2〕


經痛的位置和性質


一般來說,經痛的位置多在肚臍下至恥骨這個區域。

部分嚴重痛經的女性還會抱怨整個腹部都痛,且合併有腰痠、腹瀉的情況。

痛的性質對中醫師診斷來說也是很重要的。

是定點痛?悶痛?脹痛?隱隱作痛或劇烈疼痛?絞痛或是刺痛?

代表的意義都不盡相同。





  • 寒證:多為抽痛、痙孿痛
  • 瘀證:多為針刺感定點痛
  • 熱證:多為脹痛灼熱感
  • 氣虛:多為隱隱作痛兼有下墜感〔註3〕

經痛時的加重/緩解因子,中醫師也很在乎!

像是痛的時候,喝熱飲或是熱敷會比較好?可能是寒證經痛

痛的時候,按住腹部會比較舒服?這在虛證經痛比較常見。

生氣或壓力大的時候,經痛就更明顯?可能是氣鬱造成的經痛。

痛的性質不同,代表的意義也不同,請細心觀察紀錄,並告訴您的中醫師,讓診斷用藥更準確。


經痛發作的時間點


「經痛的疼痛感通常發生在經期開始前的 1-2 天,或隨著月經出血開始有疼痛的感覺,然後在 12-72 小時內逐漸減輕。」

以上,是教科書上說的「正‧常‧情‧況」

臨床上,各種狀況都可能出現。

有些女生月經來前一兩天就會腹悶腹痛。

有些是月經來第一二天痛得厲害,這個狀況最常見。

有些則是月經快結束,才覺得腹部隱隱作痛。

根據明朝醫家張景岳所述,經前痛多屬經期痛氣血阻滯經後痛多屬。〔註4〕

治療上中醫師辨證後,會針對證型靈活用藥。

  • 血瘀型經痛:常用膈下逐瘀湯、少腹逐瘀湯、折衝飲、失笑散等活血化瘀止痛。
  • 血虛型經痛:常用四物湯、八珍湯、歸脾湯、人參養榮湯等補氣活血養血。
  • 氣鬱型經痛:常用柴胡疏肝散、加味逍遙散等疏肝行氣解鬱。
  • 血寒型經痛:常用溫經湯、吳茱萸湯等溫中散寒止痛。

治療痛經,必須要有耐心長期服藥。

第一個月服藥後,觀察下個月的月經來時,經痛是不是比上個月緩解?其他月經相關症狀是不是越來越少?

然後,持續鞏固療效,連續兩次月經來都沒有腹痛,就可以考慮停藥了。

因為中醫治療經痛是從根本體質調理,至少需3個月,任意停藥病情可能會復發哦!


經痛有什麼食物不能吃?




冰冷的食物不要碰

冷飲(去冰也不行)、冰淇淋、剉冰、冰棒、冰牛奶等。

太寒涼的蔬果少吃

西瓜、哈密瓜、香瓜、生番茄、水梨、柚子、橘子、椰子、大白菜、白蘿蔔等。


經痛時該怎麼做?



  1. 熱敷腹部:熱水袋、暖暖包之類的都可以,放在下腹部持續熱敷30分鐘至一小時,注意不要燙傷即可。
  2. 平躺或側臥休息:多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,部分女性過度勞累會加重經痛。
  3. 穴位按摩:可以按摩三陰交血海關元氣海穴等穴,用手指指腹深壓後順時針緩緩揉動,可以緩解子宮平滑肌的緊繃感。
  4. 針灸治療:經痛發作嚴重時,可至中醫院所尋求針灸治療,可快速減輕經痛症狀,效果不亞於止痛藥。

結論


經痛是很多女孩每個月的惡夢。

有痛經症狀的女孩兒們,請不要把它當作小問題

嚴重的痛經未來可能會影響懷孕與生育,請盡速尋求中西醫進一步檢查與治療。

旁人請多點體貼和關心,經痛真的很不舒服的,不要再說風涼話啦!


參考資料

〔註1〕經痛怎麼辦?如何治療及自我照護?醫師藥師圖文說明
〔註2〕https://medbroadcast.com/condition/getcondition/dysmenorrhea
〔註3〕參考《中西參診婦科臨床錄》謝基德編著,八、痛經,P.36-37
〔註4〕明‧張景岳《景岳全書‧婦人規》云:「痛經病實,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,經通而痛自減。虛痛者於既行之後,血去而痛未止,或血去而痛益甚。」
〔註5〕華人健康網:寒性水果加熱吃,體質寒的人就能吃?(蔡光前中醫師)




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

【異位性皮膚】圖像化懶人包!帶你快速認識異位性皮膚炎!




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

#邱醫師新作圖像化懶人包
#不斷精進將正確知識分享出去

這幾天中南部的空氣又亮紅燈了🚥!

這個季節是鼻過敏、皮膚過敏族群最困擾的時間!

👉️邱醫師特別做了「異位性皮膚炎懶人包」

希望家中有過敏兒的爸媽

能夠更全面了解這個常見的過敏性疾病!

也提供過敏兒除了西醫治療外的新選擇--中醫

💯特別感謝林長揚老師的「懶人圖解簡報術」

讓我能用更簡易的圖像化簡報將知識傳播出去!很推薦這本書!(沒有業配哦!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為什麼我的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?


從中醫觀點看異位性皮膚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