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邱鵬誌 中醫師
什麼是汗皰疹?
汗皰疹其實是它的俗名。
正確的名稱應該是急性掌蹠性濕疹(Acute palmoplantar eczema或是dyshidrotic eczema)。
是一種常見於手指間、手掌、足底,伴有水泡的強烈瘙癢的小紅疹,是相當常見的手部濕疹疾病。
汗皰疹跟皰疹病毒有關嗎?
因為汗皰疹並不是皰疹病毒感染造成的。
〔補充資料〕常見的皰疹病毒感染有以下幾種:第一種是HSV1,大多在兒童時期就被感染,等到免疫力下降時才會發作,最常見的是嘴唇周圍的唇皰疹。第二種是HSV2,好發在生殖器周圍,大部分是在青春期過後才得到,比如生殖器皰疹。第三種是Varicella Zoster Virus,就是俗稱的皮蛇,常常圍繞肋間神經節發作,好發在胸脅部或背部。
哪些人容易得到汗皰疹?
臨床上常常被患者問到這一題,但是真的原因很多,而且每個人都不太一樣。
所以邱醫師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,希望能稍稍幫到困惑的你。
造成汗皰疹經常不是單一原因的,這也是它很難治療、容易反覆且不容易痊癒的原因。
常見相關的因素有以下幾種:
- 異位性皮膚炎病史
- 金屬過敏體質
- 時常攝取鎳或鈷(罐頭食品)
- 四肢末梢有黴菌感染
- 手腳多汗症
- 注射免疫球蛋白
- 抽菸
- 經常曝露紫外線輻射
中醫怎麼治療汗皰疹?
前面說過,汗皰疹是多因素形成的疾病。
所以如果你是初次發作,擦了類固醇藥膏之後,汗皰疹很快就痊癒。
那很恭喜你,你的汗皰疹只是單純皮表的發炎反應,類固醇藥膏的確是最好的選擇。
不過,如果你的汗皰疹好了之後,沒多久又復發;
或是根本反反覆覆,沒完全好過,濕濕紅紅爛爛的手已經跟著你數月甚至數年。
那我們應該要想想,是不是身體其他地方出了問題?
明‧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:田螺泡,多生手足,忽如火燃,隨生紫白黃泡,此脾經風濕攻注,不久漸大,脹痛不安。
中醫普遍認為,汗皰疹常見的病因不外乎:濕、熱、毒。
但重點是,你的濕、熱、毒是怎麼來的?
找出病因不難,只需細心而已
每個初診患者我都必須耗費不少時間,了解他們的生活起居、工作型態、睡眠品質、腸胃狀況、日常用藥,甚至身心壓力狀況。
有些人納悶:「醫生,你不是說汗皰疹病因不外乎濕、熱、毒嗎?幹嘛問那麼多呢?」
「醫生,不是除濕、清熱、解毒中藥全用上,汗皰疹就好了嗎?」
通常會來找中醫治療汗皰疹的患者,都已經嘗試過各式療法,在治療過程中,大家都專注於用什麼藥,而忽略了背後的病因。
穿插個小故事
有一次,有個遠從台北來求診的媽媽,想治療她多年的汗皰疹。
她從生產後,雙手就開始反覆長汗皰疹,本來就一兩顆,擦了類固醇後比較好了,誰知道過沒多久又發作,範圍擴大,又繼續擦類固醇壓制。
如此反覆發作、擦藥,導致她的雙手到處都像是火燒過的暗紅瘡疤與搔癢水泡,情況越來越糟。
更慘的是,她只要一停藥、就復發,而且每次停藥後的發作,都比上一次更嚴重,雙手根本沒有一處皮膚是完整的。
我花了一些時間了解她的狀況。
她從生產後就成為全職媽媽,專心照顧小孩,常常忽略三餐,時常脹氣胃痛、胃食道逆流。
為了紓壓,喜歡吃辣和炸物、喜歡小酌,尤其愛喝啤酒。
為了追劇,只能利用小孩熟睡後,熬夜享受片刻的悠閒。
脈象完全不是濕、熱、毒地呈現,相反的,反映出過勞與飲食不節後的虛弱。
此時,雖然患處表現出的濕、熱、毒症狀,但卻不能直接去濕、清熱、解毒,反而本質上的虛弱才是病因。
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,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
唐代名醫‧孫思遜曾說:「膽欲大而心欲小。」
治急性病時,既要有當機立斷的精神,但同時又要小心謹慎、周密思考。
相反的,因為慢性病都是非一朝一夕形成的,往往是由局部的小問題,慢慢演變而成複雜的大問題。
相反的,因為慢性病都是非一朝一夕形成的,往往是由局部的小問題,慢慢演變而成複雜的大問題。
所以醫者和患者都應知道,在慢性病治療過程中,要有耐心的推敲疾病發生的原因,審病求因,病情才有機會突破。
了解病因後,患者的生活起居、飲食睡眠也必須要與醫師互相配合,加上藥物推動身體氣機,才能快速扭轉病況,重現潔白柔細的雙手。
有汗皰疹困擾的你,趕快找尋合適的中醫師幫你調理體質、對證下藥吧!